《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时间:2024-02-13 14:51:23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锦集九篇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和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局部?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教师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围绕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课文因此也可划分为四局部。(略)

2、再问:以上四个局部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教师提问后小结。作者在介绍物候现象时采用了这样一种逻辑顺序:先提出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接着说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说明它取决于什么因素,最后说明研究它的意义。这种说明顺序符合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同时使得文章很有条理性。这种条理性不只表示于文章的整体,而且也表示在文章的局部,

3、请大家快速阅读第三局部“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作者是依照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依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布置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身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身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实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依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安排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笼统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发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和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笼统深奥的事理形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别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干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安排作业(略)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 引入课题。

同学们,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走进大自然,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恰。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去领略大自然优美的风光,而是去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说明文。

二、指名读预习提示,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学习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衰草连天 鬓毛 连翘翘尾巴

差异 差遣 差劲参差

观测道观 播种 耕种

落叶一丢三落四 落枕

萌发 翩然 孕育 簌簌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四、在5分钟之内快速阅读一遍课文,并写出阅读提要。

第1至3自然段:从丰富的物候现象入手,介绍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4至5自然段: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此处隐藏14994个字……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4.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

5.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

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

进一步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本文还十分注意段内层次的安排。有的以时间为序。如第1段按一年四季的时序说明;第3段说到物候知识的起源和发展,是从古代到近代说明。有的以空间为序,如第8段列举两例,一例是大连与北京相比,一例是烟台与济南相比,安排也很顺当。

又如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第一句提出观点,统领全段。下面分两层说明。第一层(第2句)说明常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人都理解,只用一句带过;第二层(第3-8句)说明另一种特殊情况。第一层写得也极有条理。先用一句表示转折,领起下文。然后举例说明。举例时先解释,什么是逆温层,后说理,再说明具体情况,这种特殊情况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所以说明详尽。

四.

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1.完成指导用书。

2.完成课后练习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9

学习目标:

1、 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 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3、 品味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 看词说话

1、(1)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2)莲叶满池 枝繁叶茂

(3)果实累累 满山红叶 (4)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2、这四组词语让你分别获得了什么信息:

(1) (2) (3) (4)

3、根据这些词语让你得到了以上信息,用文中物候学的术语可以把这些词语称为“ ”,它们能告诉我们一些信息,根据这一用途还可以形象地称之为 ,并说说你这样称呼的好处: ;作者称呼它们为“ ”,好处是: 。

二、预习导学----知识在于积累

1、我积累的词语是:(1)本文中我好读错音的词语有

(2)容易写错或难写的词语有 。

(3)我重点理解的词语有 。

2、课文的题目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其实用物候学的知识说就是“ ”,课文中介绍了很多关于物候学的知识,比如:

(1)

(2)

3、在对本课的预习中,我还自学积累了这些知识(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是对课文写法的归纳):

三、小组合作探究

1、问一问:课文中的哪些知识点是我很难理解的?

2、议一议(可以先谈谈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小组讨论):我或我们是这样理解的:

3、说一说:大家合作解疑难!

4、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有

四、拓展延伸

古代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物候知识的,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说说你还从哪些诗中看到了物候知识,这些物候知识可以用书本中的哪些语句解释?

五、精读一节,品一品生动、准确的语言

1、请你找出文中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语句:

精彩的地方是:

2、动情朗读精彩语段,说说我是的朗读技巧:

六、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教案锦集九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