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云南的歌会》教案

时间:2024-02-08 11:33:30
八年级下《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下《云南的歌会》教案

  导语:这篇作者为沈从文的描写云南的歌会风俗的文章,被收录于初中语文课本。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教案一

  【教学目标】

  1、学习多角度描写人物的方法;

  2、赏析精彩的环境描写,体味其衬托的作用;

  3、学习场面描写点面结合的方法。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难点: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东北二人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小河淌水》动画)

  师:同学们现在所听到的曲子是《小河淌水》,素来被称为“东方小夜曲”,是根据云南傣族的民歌曲调改编而成的。在云南,这样的好歌真是数不胜数,因为那里聚居了我国最多的少数民族,而我们的少数民族同胞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歌善舞。在那里民歌渗透到了他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来表达男女间的相互爱慕,激发劳动的热情;以歌唱来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及对婚姻的祝福;以歌唱来表达胜利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那么今天就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师提问,生抢答,多媒体显示复习内容。)

  三、学习新课

  1、学习“山野对歌”:

  生听读课文,思考:

  ⑴这部分交代了什么?

  ⑵其中对哪方面的描写最多?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⑴地点、内容、方式、唱歌人。

  ⑵唱歌人(外貌、衣着、性格、动作、神态等)。

  小结:“山野对歌”主写人,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欣赏电影《刘三姐》对歌片段(多媒体放映)。

  2、学习“山路漫歌”:

  指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你喜欢的好词好句,与同学一起分享。

  (生随意发表感想。)

  师引导生分析,所找句子属于那方面描写。(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生发表自己见解。)

  小结:“山路漫歌”力画环境,这是以优美的环境来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3、学习“村寨传歌”:

  齐读课文,思考它与前两种歌会形式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回答,师明确:

  场面盛况空前:表现为:

  ⑴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⑵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⑶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师提问:

  这些特点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这部分侧重对哪方面的描写?

  生思考回答。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有什么特点?

  生思考回答。(既有全局描写,又有局部特写。)

  小结:“村寨传歌”重绘盛况,既有全景描绘,又有局部特写,描绘出热闹的场景。

  总结:云南真不愧是诗歌的家乡,到处都有动听的歌声。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欢乐,真的希望有时间咱们一起去云南看一看。同学们,你们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总结一下。

  生谈收获。

  同学们说得真好,云南以民歌闻名全国,咱们东北以什么享有盛誉呢?(二人转。)

  四、作业:

  利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给大家介绍咱们东北的二人转。

  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品味言语情味;发掘作家情思;反观现实生活;滋养学生心灵。

二、整体思路

  以“意思”为主线,以“生命”为重心,以“活”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三、教学流程

  1、发现“意思”:

  ⑴整体感知全文。

  ⑵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

  2、没“意思”:

  ⑶从文简介。

  ⑷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尊敬的沈老:

  你的《云南的歌会》相当没意思,因为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建议将其拿掉!

  你的忠实读者。

  3、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4、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

  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

  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

  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

  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八年级下《云南的歌会》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